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2021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上传时间:2021-1-21 浏览次数: 938

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较2010年翻一番

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较2010年翻一番。2020年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同比下降6.8%,同比增长3.2%、4.9%、6.5%。在全年国民经济数据中,消费是唯一仍然为负的指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8日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至此,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完成情况好于预期,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 再创新高

新冠疫情暴发给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经济增速经历了一季度同比下降6.8%后,二、三、四季度分别同比增长3.2%、4.9%和6.5%。202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2.3%,基本符合预期。

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增产565万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

工业方面,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制造业增长3.4%,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7.1%、6.6%,增速比规上工业快4.3和3.8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

服务业方面,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6.9%、7.0%,增速快于第三产业整体14.8和4.9个百分点。营收方面,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

网上零售额增长超过10%

“三驾马车”为全年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其中,出口规模远超预期创下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年内未能“回正”。

具体来看,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0%;进口14.22万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进出口、出口规模分别创下历史新高,口罩等防疫商品和“宅经济”成为出口超预期的主要推动力。

投资方面,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从三大投资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成为主动力,分别增长7.0%和0.9%,制造业恢复相对缓慢,投资下降2.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展现出较强势头,同比增长10.6%。

在全年国民经济数据中,消费是唯一仍然为负的指标。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萎缩3.9%。其中,餐饮行业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消费升级类商品表现亮眼,销售增速逐步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和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

疫情带动线上商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民生方面,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

受疫情影响,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8%,居住价格下降0.4%。同时,国内汽柴油价格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与之直接相关的交通和通信下降3.5%。

食品是影响2020年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回落至上年水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则呈现了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态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支出方面,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解读1

GDP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GDP突破百万亿元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宁吉喆介绍,从2000年迈上10万亿元台阶,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扩大10倍。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与此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解读2

局部疫情反弹会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吗?

宁吉喆表示,国内的散发病例和部分地方的聚集性疫情对国内经济的持续恢复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但总的看,对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

由于前期疫情防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发生疫情的地方迅速采取行动,总的看,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控制疫情蔓延。目前,大多数地区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疫情影响可控。

同时,我国支撑经济恢复的有利因素较多,有基础、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并且正在显现。

他同时指出,全球疫情蔓延使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有不牢固之处。虽然总的指标稳定回升,且好于预期,但也有一些结构性的指标不够理想。因此,要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需要继续努力,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极为必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宁吉喆表示。

解读3

“十四五”开局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站上2021,“十四五”规划开始落地,“新发展格局”序幕已启,一系列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中国经济回归前景明朗,但仍有问题待解。

考虑到2020年GDP增速(2.3%)较低,业界普遍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或将达到8%以上。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三重深层因素将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复苏。首先,“十四五”规划开局,将释放明显的政策红利以保证五年规划顺利开头。其次,2021年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库存周期,由“被动去库”迈向“主动补库”,届时量价齐升带动企业盈利改善,预计该轮周期将持续7-17个月。此外,2021年美元大概率走弱,弱美元下全球贸易通常会趋于扩张,推动全球经济回暖。

“经验显示,五年规划的第一年通常GDP增速是不低的,比如‘十三五’规划第一年的2016年,GDP增速达到6.8%。”连平表示。

解读4

如何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回到常态化?

业界对于2021年较高的增速预期是以2020年较低的增长率作为基数,由此得出的超过8%的增长显然是疫情下的一次“非正常”的高增速,不能代表中国经济真实的潜在增速。

由此,中国经济好不好该以何为参照?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回到常态化水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剔除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应该保持在5.5%-6%的增速水平,2020年GDP同比增长2.3%,2021年如果达到8%以上,那么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基本符合上述区间。

财信研究院在其近期发布的宏观策略报告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并将央行2019年发布的《中国潜在产出的综合测算及其政策含义》中“2021年国内潜在经济增速水平在5.7%左右”作为参考标准,若两年平均增速高于或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均可视为经济已恢复至常态水平。

连平也认为,剔除掉低基数效应后,经济增速能否达到疫前常态水平才是判断经济好与不好的关键。总的来说,目前已经比较接近潜在的增长水平。当然,具体到个别指标,有的好一些,有的像消费则还是差一点。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会保持怎样的增速?

连平认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背后暗含着对经济增速的定量目标。

他分析,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平均为4.6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GDP在1.7万-3万美元之间。2019年,我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若要求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则未来15年GDP增速平均需保持在5%左右。

解读5

经济持续复苏的真正动力在哪儿?

宁吉喆表示,总的看,2020年,消费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进出口逆势增长。2021年,投资还是要继续发挥补短板的作用。

同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将带动内外需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回归正轨。

余淼杰认为,“双循环”短期仍然要靠出口,2021年出口将是支撑国内经济复苏的首位因素。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挖掘内需潜力将起到关键作用。

外需方面,2020年我国出口表现明显好于预期,出口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据经合组织数据,2020年底,中国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额可能超过20%,比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升6个多百分点。

连平认为,随着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和RCEP签署生效,中国进出口整体环境可能边际改善。考虑到2020年基数“前低后高”,2021年出口或将呈现“先扬后稳”的走势,进口总体呈现较快修复态势。尽管如此,今年仍然存在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效果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或对全球复苏以及供给能力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内需方面,2020年,三大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恢复相对缓慢。不过,业界普遍预测,2021年投资可能转向,制造业投资将成新引擎。连平分析,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分别排在了今年重点任务的前两位,表明制造业在2021年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将成为拉动制造业投资甚或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

作为全年数据中唯一仍然为负的指标,消费成为昨日发布会上提及次数最多的话题。宁吉喆表示,从全年看消费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增速达到了4.6%,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其中,12月份略有一些波动,主要是受到部分地区疫情反弹的影响。

业界和学界则普遍预测,2021年消费有望加快恢复。同时要看到,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扩大消费仍然面临着就业、收入等问题需要破解。

连平认为,收入增长是促进消费的首要因素。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修复,并在三季度实现累计同比增速转正,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随之回稳。预计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就业改善也会增加收入并提振消费信心。

余淼杰给出建议,一方面,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平稳发展,从而保住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使税后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他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2021年国内消费有望加快修复,并且内需的增长或许不太需要消费券等刺激手段的助推,而是通过内在动力来实现。

“内在动力”从何而来?宁吉喆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有14亿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是明显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上海国际热处理及工业炉展览会,2021上海国际热处理展览会,2021上海国际工业炉展览会,热处理炉展,工业炉展,中国热处理展,全国热处理展,上海热处理展,上海工业炉展,上海热处理展览会,上海工业炉展览会,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会,2021上海热处理及工业炉展览会,第十七届上海热处理展览会,第十七届上海工业炉展览会,热处理展,工业炉展,2021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热处理及工业炉展览会,2021中国热处理及工业炉展览会,2021国际热处理展,2021国际工业炉展,中国热处理工业炉博览会

 
 
地址:上海闵行区申滨南路1058号龙湖虹桥天街D栋901室

电话:+86-21-69190370      E-mail:1060727407@qq.com

关注我们

CSFE

 © 2021  上海华野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0918号-1

x
x